我还是有点喜欢这个片子的,肯定不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那种,剧情很乱又是光污染。
也抽象,但没到《涉过愤怒的海》那个程度。
算是没主线没暗线,没多线叙事的《追凶者也》吧,故事逻辑和幽默程度也逊色好多。
但是片子的天津方言很自然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外地人”的原因,反正听着是特别舒服的。
本煜说的是大同话吗?
也挺带劲,他那个角色是最带劲的,感觉也是他最好的一个角色。
常远的也是,他真的就很适合演那种带点小病态的人,这方面被开发出来了。
林雪的角色估计也是他近几年最出彩的一个,终于混成大哥了。
去电影院之前刷到有吐槽的帖子,说是曹保平最差电影(看完感觉不至于),差点把票退了。
最后还去看了的由头,是想看林雪说天津话,真的没见过,是这个片子对我来说最大的噱头。
也没失望,演的确实好,还好没退票。
这部跟曹保平导演很多电影一样,会塞点奇奇怪怪的东西进去,比如冒出几个gay或者有特殊癖好的人,这部也有。
他总喜欢那些比较抽象的事情,离谱,但是好像还真不是没发生过,只是觉的作为电影里表现的度,掌握得越来越不好了。
这部电影里的一家子人,基本上每个都有点大病。
而且拍小孩子还是有一手的,阴晴不定想一出是一出的。
最后大林剃那个寸头在大巴上,直接跳戏《落叶归根》,太像郭德纲了
不管咋说这片票房肯定拉了,晚上没什么场次,看的过零点的一个小厅,包场了。
不知道《蛮荒禁地》三边坡怎么样,看预告还行,又是他熟悉的“云南小镇”。
话说《她杀》赶紧上吧,感觉曹保平导演已经快疯了,精神状态越来越不稳定
作为一个天津人,这部电影除了强行加的天津话和天津口头语,我没有看出什么跟天津有特别关系的地方,哦对,还有齐溪嘴里的煎饼果子。
齐溪和大林女友(竟然不是诸葛钢铁)一口塑料的天津话听着特别出戏,真不如摊煎饼果子的大姨。
整个影片最拉跨的是结尾,从大林女友放烟花开始,那烟花我以为国庆阅兵了,一个水果礼盒的烟花竟然放了十分钟。
最后的警察也太不真实了,强行加了天津警察佰佰的梗,屋里都响枪了还在当纠纷处理,是以为丁文元在里面轧脚了么?
总之是一部强行黑色幽默强行以天津话为噱头的不及格的电影。
激动7.75/10理性7.5/10综合7.625/10
脱缰者,街溜子也?
脱缰者,你我也!
好于涉过愤怒的海,和追凶者也差了一整个五星凶手!
优点是荒诞的笑点,好玩好笑虽然很刻意(一会儿说)但笑的真的很开心,天津人狂喜属实是,林雪老师好搞笑
但电影的笑料过于运用巧合,巧合的滥用则使电影失去了逻辑,给人一种疏离现实的感觉第三幕导演对叙事结构把控俨然趋于失控。
主线复杂,支线多到离谱。
这些支线彼此间缺乏真正的勾连,导致后期逐渐走向混乱。
剪辑又十分跳跃,让整部电影变成了闹剧
主题更是混乱到了极点,该讨论的原生家庭问题浅尝辄止,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从开片就在铺排的《水浒传》的梗,只停留在造型层面,没能和文本形成其他关联。
倒是结尾很值得玩味,看似马飞已经傻了,其实他是在用无尽的未来来填补自己疼痛的童年,可是,可能是审核的原因吧,结尾很割裂二姐这个角色应该是最不讨喜的了,整体看起来就给人一种特别艮的感觉,人艮如牛,无论如何,就是不给钱,一副贪财的形象,可后面又强行反转,说一切都是她和父亲的计划,很扯很扯
所以整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好像是对观众审美的一种“脱缰”。
当"狠"变成"哏",曹保平输给了自己366万。
这是《脱缰者也》上映首日的票房数字。
作为曹保平"者也"系列时隔八年的回归之作,这个数字比电影本身更具黑色幽默意味。
4.1%的排片占比、6.1%的上座率,预测最终票房不超过2000万——这位曾经的"影帝收割机",在2025年的暑期档交出了一份让人尴尬的答卷。
更尴尬的是,猫眼专业版预测该片最终票房可能超不过2000万元。
对比《烈日灼心》的3亿票房,曹保平这次的"脱缰",更像是一场预谋已久的自我阉割。
郭麒麟的"少班主困境"与曹保平的算计选择郭麒麟担纲主演,或许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商业算计,也是最致命的创作妥协。
郭麒麟自带的天津腔颇具喜剧感,让马飞的吊儿郎当显得格外真实。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一个相声演员的"包袱感"压过了角色的真实性,当观众看到的是"德云社少班主"而非"马飞",电影的沉浸感便荡然无存。
更讽刺的是,郭麒麟近年来的"综艺狂魔"形象,让他在大银幕上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郭麒麟表示,自己在剧组时为了保持精力一直规律作息,这有助于减肥。
这种"敬业"的表演,恰恰暴露了他作为演员的稚嫩——真正的好演员,不是靠减肥来塑造角色的。
看看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威廉姆·H·梅西专程飞到纽约,半开玩笑地"威胁"科恩兄弟:"如果不给我杰瑞·朗迪加德这个角色,我就把你们的狗射死。
"这种对角色的渴望和理解,是郭麒麟这种"资源咖"永远无法企及的。
从"黑色"到"哏色"——曹保平的创作滑坡《脱缰者也》反其道而行之,《追凶者也》的荒蛮西部的粗野张狂,《脱缰者也》主角郭麒麟和一众角色的天津方言,地域自带的市井味道,让这部新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荒诞与喜剧气质。
然而,这种"完全不同"并非创新,而是倒退。
曹保平曾经说过,《烈日灼心》是更严肃、更正向的剧情片。
《追凶者也》不是一个需要特别使劲的故事,只需要写几个生动的人物,写得好看就行。
现在看来,《脱缰者也》连"好看"都做不到了。
故事油腻,奸滑,强制设定为上世纪末天津的荒唐故事,却强尿了一通西部色调:一个笨贼,几个草包,一帮聚众的文身肥膘二流子。
这种不伦不类的风格杂糅,暴露的是创作者的迷失。
对比科恩兄弟的作品,他们的作品紧扣死亡哲学,情节不落俗套,剧情构思缜密,而其表达的主题往往强调命运的某种不确定性。
而曹保平的《脱缰者也》呢?
只剩下了廉价的巧合和尴尬的"哏"。
天津不是明尼苏达,方言救不了烂片《脱缰者也》以天津作为主要叙事空间,全片在天津实地取景拍摄,并采用天津方言对白,将天津人特有的"哏都"幽默融入千禧年代的时代背景。
但方言不是万能药。
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同样有浓重的明尼苏达口音,但人家的核心是通过低成本的、小规模的制作和自己的演员公司,他们的电影通常不能与黑色电影、讽刺、黑色幽默和荒谬分开。
曹保平显然误解了黑色幽默的本质。
黑色幽默不是让演员说几句方言俏皮话,不是在煎饼摊旁挥舞砍刀,更不是用天津快板配追车戏,唢呐声里汽车撞得稀烂,生生把生死时速整成坟头蹦迪。
真正的黑色幽默,是对人性荒诞的冷峻观察,是在绝望中发现可笑,在可笑中看见悲凉。
原生家庭的陈词滥调与主题的虚无80万拆迁款的分配展开,这个设定本身就充满了荒诞感。
但荒诞不等于深刻。
曹保平试图探讨原生家庭创伤,但这个主题早在《狗十三》里就已经说尽了。
到了《涉过愤怒的海》,本身原作提供的丰富的阶级内涵和议题却被曹保平弃之不用,似乎回到了《狗十三》的原生家庭议题。
现在《脱缰者也》又来一遍,只是把背景换成了天津,把演员换成了郭麒麟。
这种创作上的原地踏步,暴露的是曹保平创作力的枯竭。
更要命的是,行为动机的欠缺,使人物显得空洞苍白,这最终让电影所谓的幽默变成了尴尬,既无法让人会心一笑,更如坐针毡。
2025暑期档的缩影:华语电影的集体迷失《脱缰者也》的失败,不仅是曹保平个人的滑铁卢,更是2025年华语电影的一个缩影。
国产片在暑期档没有一部达到了预期,今年暑期档的平均发行价较去年下调了5元。
但更低的发行价并没有吸引观众进场。
这背后反映的,是华语电影在创作上的集体迷失。
导演们要么沉迷于空洞的类型片模仿,要么困在自我重复的舒适区,要么像曹保平这样,在妥协中失去了锋芒。
与"父亲"的深度反思,以及对其黑暗性之不可解与传承性的表达,具有如今华语电影中罕见的表达勇气——这是对《涉过愤怒的海》的评价。
可惜,这种勇气在《脱缰者也》里荡然无存。
"者也"系列的终结,还是曹保平的终结?
曹保平凭借《脱缰者也》获得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这个奖项,或许是对曹保平过去成就的肯定,但绝不是对这部电影的认可。
从《光荣的愤怒》到《烈日灼心》,曹保平曾经是那个敢于在审查边缘游走的导演。
曹保平说:"电影这东西,如果我想拍,每年都能拍一个。
但电影是我真正喜欢的职业,我看中的是作品里究竟有没有能打动我的东西。
"可惜,《脱缰者也》里,我们看不到任何能打动人的东西。
这部电影最大的黑色幽默,或许是它的存在本身——一个曾经锐利的导演,选择用最安全的方式,拍了一部最无聊的电影,然后在暑期档的尾巴悄无声息地上映,像一个笑话。
脱缰的不是野马,是创作者的灵魂回看科恩兄弟,喬爾·科恩和伊桑·科恩是猶太人,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猶太人家庭,他们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文化根基,却能在黑色幽默中触及人性的普遍性。
而曹保平呢?
他想学科恩兄弟,却只学到了皮毛;想讨好市场,却连基本的票房都没有;想保持作者性,却在妥协中失去了自己。
《脱缰者也》,脱缰的不是故事里的人物,而是创作者的灵魂。
当曹保平选择用"哏"代替"狠",用算计代替真诚,用郭麒麟代替真正的演员,这部电影的失败就已经注定。
或许,这就是当下华语电影最大的悲哀——我们有技术,有资本,有市场,唯独没有了创作的勇气和诚意。
最后一个黑色幽默是:这部讲述"脱缰"的电影,恰恰是被各种缰绳死死束缚的产物。
《脱缰者也》,一部让人灵魂出窍的电影。
黑色幽默看得我的心拔凉拔凉,绿豆冰沙又像在胃里下了一场冰雨,冲着曹保平导演这几个字来的,也是上影节开幕影片,明明小郭演技不差,小孩也怪可爱,故事也不停地在用各种镜头语言提醒观众:该片正围绕“脱缰”二字在展开,没有偏离主题。
但奇怪的是,它既没有在情感上打动到我,也没有在叙事链条上让人眼前一亮,说不出什么原因!
不知道换成三倍厚抹会不会好点,至少提神醒脑些!
跟昨天那部电影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看完这部只想说:没有人是万能的,导演们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开垦就好!
文/梦里诗书 曹保平在《脱缰者也》中以上世纪末天津的地域和时代为底色,试图将喜剧与犯罪类型片融为一体。
然而没有逻辑的荒诞,使故事经不起推荐,行为动机的欠缺,使人物显得空洞苍白,这最终让电影所谓的幽默变成了尴尬,既无法让人会心一笑,更如坐针毡。
故事的起源是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多年未归天津的他,实则生活一团糟;家里父亲过世,母亲不管事,大姐忙着帮衬,二姐攥着理性要离婚,80 万拆迁款像根刺扎在一家人的矛盾里 ,马飞绑架二姐孩子的举动,本可成为撕开家庭裂痕的关键。
但影片偏要绕开逻辑的支撑,用一场又一场 “为了荒诞而荒诞” 的巧合填满叙事。
正因如此,喜剧内容的过度涌入,是这部电影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它与曹保平过往作品最刺眼的分野。
不是说犯罪类型不能掺喜剧 ,《追凶者也》的黑色幽默,是贴着人物与现实生长的, 但《脱缰者也》的包袱则是硬塞的,这种过犹不及的包袱填充,使电影在开始不久便失去了地气,种种脱离现实根基的设定,没等故事铺开,就先撕碎了它的真实性;所谓的 “时代风格” 成了表面文章,为幽默量身定做的夸张造型、刻意摆拍的复古背景,非但没贴上现实,反倒让故事像隔了层毛玻璃,看得人莫名其妙。
巧合的滥用则使电影失去了逻辑,电影中所谓的暴力也好,绑架也罢,都给人一种一眼看假的感觉,拿张本煜饰演的杀手反派形象来说,它没有合理的人物动机,种种行为更难自圆其说,电影中的很多角色到最后殊途同归,给人一种不正常的表现,而原本该承载人性的犯罪线,本质上沦为了服务喜剧效果的工具。
对比曹保平过往作的厚重,《脱缰者也》对舅舅绑架外甥的处理显得格外浮于表面。
由此当电影过半,导演对叙事结构把控俨然趋于失控。
然而影片又采用多线叙事,除了马飞与外甥的绑架主线,还穿插着二姐的离婚抚养权争夺、黑帮团伙江湖恩怨、矇矇情感纠葛等支线。
这些支线彼此间缺乏真正的勾连,导致后期逐渐走向混乱。
剪辑上的跳跃皆在服务于所谓的喜剧效果,而天津地域文化的融入,方言带来的新鲜感并没能持续太久,地域最终沦为了浮于表面的包装,而非故事生长的土壤。
与叙事、类型问题相伴生的,是主题表达的浅尝辄止。
影片试图延续曹保平对原生家庭的探讨,将马飞 “脱缰” 的原因归结为原生家庭的童年创伤,可这一核心动因缺乏情感铺垫,很难在最后完成真正的情感升华,反而让 “脱缰” 本应承载的挣脱家庭与社会规训的隐喻,彻底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这种苍白使电影既失去了曹保平作品一贯的批判性,也让电影在最后看来只是无病呻咛。
《脱缰者也》是曹保平迄今为止在我看来最让人失望的一部作品,它最尴尬的处境,莫过于它以 “脱缰” 的姿态试图突破类型边界,却在商业喜剧的迎合与作者表达的风格之间摇摆不定,最终什么也没做好,电影本身就仿若一匹脱缰的野马,没有方向。
你能想到,曹导讲这样一个故事,是要让观众从中体会什么呢?
社会不会惯着熊孩子,只有家人会惯着,好好珍惜亲情么?
一个熊孩子长大后,又闯下了一个更大的祸,惹上了不该惹的人,玩命之下,终于被家人和警察成功解救的故事。
最后,一家人和和美美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熊孩子挨了一刀,住院两周后傻了,智商回到小朋友,熊孩子漂亮的女朋友瞎了一只眼。
但家人都幸福的相爱着。
郭麒麟就是这个熊孩子,他当着最小演员的舅舅,但怎么看,他都不太像个坏孩子,而是一个犯浑的熊孩子。
他向家人要钱还高利贷,不给就绑架亲外甥勒索姐姐。
好吧,我相信有报当年少管所待了三年的仇,故意为之。
当年捡块金表,在那招摇,他姐明说这来路不明,要还回去,但他不肯,结果就当抢劫犯罪送进去了。
郭麒麟饰演的马飞,痛恨姐姐不相信他。
但有没有想过,他据为己有的金表来路不明,本来就不是你的,而你姐劝过你,该怎么做,你听了么?
为什么不信你?
因为你熊惯了,谁的话也不听。
想要人们理解这样一个男主角,他本是好人,只不过遇到了真正的坏人,他激发出了内心的善良,与恶势力对抗,最终,以惨烈的代价懂了事,被社会管教过后,做起了听话的小朋友,不惹事儿了,于是,这一家子都安生了,过上了和谐美好的生活。
是这样吗?
这部电影的海报上还宣传着喜剧电影,但我没觉得有啥可笑。
电影院里一声笑声都没有,相反,还很沉重。
是反讽手法吧,玩的是黑色幽默。
熊孩子熊到家了,可笑吧!
电影很简单,小成本制作的故事。
人物也不复杂,几乎清一色的平面化刻画。
高利贷老大,就是大腹便便的黑恶势力。
杀手,就是一个楞货,还是内蒙口音,简单粗暴要钱杀人。
姐姐就是一个冷静自持的家长。
要离婚的姐夫,也只有一个不想离的面。
女朋友演的最出彩,孙安可演出了爱与痛的复杂情绪,泼辣感十足,经历这些,透出疯批特质,放在普通人身上,不疯也难。
郭麒麟的表演一般,算本色出演吧,个人特质鲜明,倒也不违和,完成度不错。
这个电影流于表面,讲了故事但没有上价值,倒不是说非要在电影里表达什么,而是在我看来,电影总得给人们留下什么值得深思的东西,多少探讨一下家庭伦理,或者亲情的边界,爱的程度,纵容与溺爱,或者管教也是爱等等…再说明白一点,就是往内心里走一走。
演技可以往内心走,同样,故事也要往内心走。
人物转变,在一场闹剧中会产生各种变量,离婚的人会不想离,开始诊视情感,熊孩子会成长,懂得了每个人爱的表达不一样,懂得了姐姐的用心良苦,女朋友从感觉被骗想要放手,到经历一场发现他的纯善,死心塌地的爱上…可惜,电影都没有触及。
所以,这部电影在我这儿,没有及格。
曹保平的技法已經定型,從能力上來說他平庸得像是一枚乾癟的柿子,有味兒,難嚼,關鍵不嚼你也知道它是什麼味道,那幹嘛硬著頭皮嚼?
從情感表達來說,他濃烈,他憤怒,這是好的,但他駕馭不了,也許在文本層面它是好的,也許它應該停留在文本層面。
畢竟導演最難也最基本的是用畫面具象自己心中的滋味,並且說服觀眾,這是縈繞在你心中唯一的解法。
你可以不喜歡,可以不承認,但你不能否定它,不能否定那個畫面,那個人物的舉措,那句用眼神說出來的台詞,光從哪裡來,人物該如何在再不能往前一步的困境中全身而退?
這都需要導演來解答,而曹保平做不到,他縷不順,太多東西對他來說太重要了,以至於人物是可以被情緒吃掉的,他有一種年輕的漫畫式的敘事嗅覺,這說明什麼?
廉頗老矣。
还是愿意在影院里笑一笑哈哈哈。
这部电影和曹导以往的风格略有不同,他是黑色幽默加一点犯罪的故事,不像以前曹导的那些“犯死罪”的犯罪悬疑。
马飞为了还债劫持侄子,事态一步一步的升级,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在积累,剧情在意料之中,但你依然会为里面的人物紧张捏一把汗,屏住呼吸。
看完后我可以理解宝瓶导演为什么一直要强调“津味”黑色幽默,不仅仅台词是天津话,剧情节奏和态度都非常的天津。
仍然有曹导喜欢讲的亲子问题,但不像狗13和涉海当做主题,而是通过演员们的台词表演来感染观众。
郭麒麟演技很有突破,虽然还是觉得他“不像演的”,但马飞和郭麒麟本人反差太大了,其实我想问问郭麒麟下辈子愿不愿意成为马飞活一次,可惜提问环节没选中我。
今天抢到的位置比较偏,等上映后挑个好位置再看一遍!
=====加个边水向无剧透联动repo=====沈星有复仇,觉辛吞你变了,还是当姐姐更好,哈哈哈
> 天津方言的幽默感也救不了的剧情漏洞,郭麒麟的观众缘也撑不起来的角色苍白,曹保平这次真的“脱缰”了。
《脱缰者也》这部影片,堪称2025年影坛一次令人唏嘘的“翻车”现场。
曹保平导演以往作品中的锋利与深刻,在这部影片中仿佛被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裹住了——外表看起来鼓鼓囊囊,一口咬下去却发现馅料稀疏。
影片讲述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因债务危机,打起了自家80万拆迁款的主意,进而策划了一起“舅舅绑架外甥”的荒诞闹剧。
这个本可深挖家庭矛盾与人性困境的设定,最终却沦为了一场逻辑混乱、动机不明的胡闹。
角色塑造:全员工具人,为剧情服务到失去自我马飞这个角色,仿佛是编剧用脚写出来的——嘴上喊着叛逆,行为却飘忽不定,一会儿不顾一切,一会儿又良心发现,变来变去想一出是一出。
他对原生家庭、成长创伤的探讨浮于口号,根本撑不起心理转变。
其他角色更是一言难尽。
齐溪饰演的二姐口中说为弟弟好,行动上充满控制欲,但剧本没给她足够的空间展现;张本煜饰演的杀手小六尤其生硬,一个人狠话不多的爆炸头杀手突然介入多方角力,没有任何背景交代,纯粹为了给追逃戏加把火;大姐夫用假癌症诊断骗钱买赛鸽,二姐夫跟踪偷拍前妻,这些支线都可以用来丰富故事和人物,结果只是潦草带过。
叙事逻辑:脱缰的野马,失去的方向影片自打马飞开着跑车从学校带走外甥之后,情节便一步步失控。
很多地方连刻意制造巧合都懒得弄,直接把人物降智或涂改性格来往下续。
看到一个多小时,观众忍不住会问:我是谁,我在哪儿,眼前这群人为什么非得走到这一步?
《脱缰者也》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它在商业喜剧的迎合与作者表达的风格之间摇摆不定。
它既想保持曹保平作品一贯的批判性,又想要商业喜剧的热闹效果,结果两头不讨好,成为了一匹“没有方向的野马”。
强行和解:创伤与救赎的廉价处理影片前半段拼命渲染家庭关系的撕裂感,比如马飞对父亲的怨恨、姐妹间的算计,到了结尾却全都毫无理由地荡然无存,所有人毫无征兆地和解了。
之前争得你死我活的拆迁款矛盾,被轻飘飘地解决,仿佛那些激烈冲突从未发生。
这种强行大团圆的操作,让角色遭受的苦难显得毫无意义。
为钱争吵、为私心互相伤害的戏码,最终被一家人亲情浓浓去郊游的气氛抹平,透出一种强烈讽刺感——不是对现实人性的讽刺,而是对剧本偷懒的讽刺。
总结:一次失败的尝试《脱缰者也》证明了即使是有才华的导演,一旦失去了对故事的掌控力,也会生产出不及格的作品。
这部影片既不能让人相信它的故事,又不能让人共鸣它的情感,喜剧包袱抖得再卖力,也只能抖出一堆噪音。
综合评分:5分(不及格)。
建议观众可以选择重温曹保平的《追凶者也》或者《烈日灼心》,而不是在这部“脱缰”的作品上浪费宝贵的两个小时。
天津方言+黑色幽默,不一样的津味儿喜剧/犯罪电影,又有着非常明确的曹保平“者也”系列品牌标签,整体水准在线。找到郭麒麟、张本煜、林雪来搭配蛮妙的,有不少新奇的观影乐趣。给郭麒麟找的这外甥小男孩很好玩,也很会演,舅甥之间的互动效果不错,挺乐。
很嗨的片子,剧情的疯狂与拍摄的疯狂终于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我觉得这个片子导演和演员应该都拍嗨了,尽管资方可能要哭了。俯拍车过红色的盐湖,和大量倾斜视角的拍摄都特别酷。整个疯狂并无完全是无根的,他代表了两个重要的时代,一个是刚开放的九十年代,一切都有希望,一切又都没有希望,还有就是再往前二十年,男主被抓进少管所的年代,一个彻底疯狂的年代,好学生都去当流氓了这句话说的好像也没嘛不合适。结尾也特好玩,仿佛只有变傻,变得彻底被童年锁住才能逃离这一切,而且只有变傻,只有被绑架,才能不被打,才能有最后虚假的大团圆。在这样一部天津味儿的片子里有六哥这样一个角色也特有趣,真是把轴演绎到了极致,就是想要八十万。 2025-8-25看
质感有了、画面有了、演技到了、方言正确,过程全对答案全错
热热闹闹,幽我一默
八九十年代,老舅和小姨,大多是传说。小时候作文比赛第一名,长大了也是能走岔的,“就这点出息”,但就靠这点出息,可能走远了,也可能绕回来。郭麒麟天津话,怎滴不是黑色幽默。
嘛玩意儿
基本上算是搞砸了,剧本方面没有强有力的逻辑线支撑,显得所有的飞都是真飞,而不是一种风格创造。人物也没有一个立得住的,他们的行为说过的话,不理解也不好笑。整体完全的没带动,像是一个场没有核心的胡闹。
电影里的笑点特别奇怪,明明在笑,可心里却有点发酸。绑架外甥这条线看似荒唐,其实藏着马飞的复仇和渴望。黑色幽默就是这么有劲。
#SIFF 世界首映场 曹保平一贯的创造思路 把人物放在极端环境中 但是比《涉过愤怒的海》力度有所收敛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摩登背景和大量地道的天津方言对白部分消解了犯罪的严肃性 结构轻巧 津味黑色幽默观感还是很和谐的个人最喜欢破庙的对峙戏 恰到好处的魔幻和抓马 "天上的星星掉进了庙里"
起码是部正经院线电影
是最糟糕的一部曹保平作品吗——很难讲,也许他想通过这部电影,证明他还能拍出更差的。影片延续了《涉过愤怒的海》里,黄渤那类癫狂、躁郁、蛮不讲理的各式花色POV镜头。故事油腻,奸滑,强制设定为上世纪末天津的荒唐故事,却强尿了一通西部色调:一个笨贼,几个草包,一帮聚众的文身肥膘二流子。如此一个言语混账,行为下作的盲流子,不仅要骗一个小孩子上路,更有一个“爱上野马,向往草原”的前空中小姐给他托底。曹最爱的,准是荒野海边的破败老庙,重瞳四眼的仓颉神像,永不熄灭的照明燃烧弹,他似乎自得于开启了神性,悲悯,高高在上的俯瞰视角。看啊,一群蝼蚁般的愚蠢玩意,一帮太好诈唬的二流观众。
和平平看。特别适合短视频解说的电影:注意看!这个在烟花下欢呼的女孩儿叫小美,她刚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黑帮老大,延缓了对他们的追债。不曾想,黑老大只是利用她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处......
究极缝合怪,曹保平废了
天津也要文艺复兴了吗哈哈,这天生喜感早该被搬上大银幕了啊
年度烂片再加一部 妄图复制追凶者也的荒诞犯罪喜剧路线 结果却是一塌糊涂 糟糕的人物展现 混乱的动机逻辑 毫无笑感的段子 并不出色的演员表现 没一个让人满意 还要再带点原生家庭的不幸描写 试图上升高度 却适得其反 更让观众厌恶。好吧 今年见证又一位大导的落幕 对曹保平以后的作品再无期待
导演拍亲情像剥洋葱,外层是哈哈笑的喜剧壳,剥开全是呛出泪的生活核
张本煜演的角色演绎的很精准,内蒙话说台词带的那股狠劲一出来,整场氛围都不一样了,他和郭麒麟对戏那几段张力十足,人物本身带着点躁动,他演得特别自然,不油腻,很有劲儿。
孙安可和郭麒麟不知道在演些什么
好可怕的一部电影,持续不断的鬼吼鬼叫与哭泣,所谓地域特色就是层出不穷的脏话,再加上语无伦次的笑点;甚至感觉这个故事都没有很好的讲述,好像发生在另个地方的《边水往事》前几集还没展开的样子。上次看到那么崩溃、又有着很相近设定的电影是《无价之宝》,真的是相互传染。
《小、妖、怪的夏天。》天马行空,是为“马飞”-破马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