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先引用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的演讲村上春树:“高墙与鸡蛋”——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演讲[日]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按:此文是依据村上春树在日本《文艺春秋》杂志(四月号)发表的日语原文翻译的]我作为一个小说家,换句话说,作为以巧妙说谎为职业的人来到这里、来到耶路撒冷市。
当然,说谎的不都是小说家。
诸位知道,政治家屡屡说谎,外交官和军人说谎,二手车推销员和肉铺和建筑业者也说谎。
但小说家说谎和他们说谎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家说谎不受道义上的谴责。
莫如说谎说得越大越高明,小说家越能得到人们的赞赏和好评。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小说家能够通过巧妙说谎、通过栩栩如生的虚构而将真相拽到另一场所投以另一光照。
以其固有的形式捕捉真相并予以准确描述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惟其如此,我们才要把真相引诱出来移去虚构地带,通过将其置换为虚构形式来抓住真相的尾巴。
但为此必须首先在自己心底明确真相的所在,这是巧妙说谎所需要的重要资格。
可是今天我不准备说谎,打算尽可能说实话。
一年之中我也有几天不说谎,今天恰好是其中的一天。
实话实说好了。
关于此次来以色列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不少人劝我最好拒绝。
甚至警告说如果前来,将开展不买我的书的运动。
无须说,理由在于加沙地区的激战。
迄今为止,已不止一千人在被封锁的城区丧生,据联合国报告,大多数是儿童、老人等手无寸铁的平民。
接到获奖通知以来,我本人也一再自问:这种时候来以色列接受文学奖果真是妥当的行为吗?
不会给人以支持作为纷争当事者一方、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并积极行使的国家及其方针的印象吗?
那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我不认可任何战争,不支持任何国家。
同时,自不待言,我的书在书店被人拒买也不是我所希求的。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我重新坚定了来这里的决心。
原因之一,就在于有那么多人劝我最好别来。
或许我有一种大部分小说家都有的“犟脾气”——别人叫我“别去那里”、“别干那个”、尤其那样警告我的时候,我就偏偏想去或想干,此乃小说家的nature(天性)。
为什么呢?
因为小说家属于这样一种人:无论刮怎样的逆风,也只能相信自己实际目睹、自己实际手摸的东西。
正因如此,我才出现在这里。
较之不来,选择了来;较之什么也不看,选择了看点儿什么;较之什么也不说,选择了向诸位说点儿什么。
有一句话(message)请允许我说出来,一句个人性质的话。
这句话在我写小说时总在我脑袋里挥之不去。
它并非写在纸上贴在墙壁,而是刻于我的脑壁。
那是这样一句话: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是的,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
正确不正确是由别人决定的,或是由时间和历史决定的。
假如小说家站在高墙一边写作——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那个作家又有多大价值呢?
那么,这一隐喻到底意味什么呢?
在某种情况下它是简单明了的。
轰炸机、坦克、火箭、白燐弹、机关枪是坚硬的高墙。
被其摧毁、烧毁、击穿的非武装平民是鸡蛋。
这是这一隐喻的一个含义。
但不仅仅是这个,还有更深的含义。
请这样设想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分别是一个鸡蛋,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灵魂和包拢它的脆弱外壳的鸡蛋。
我是,你们也是。
再假如我们或多或少面对之于每一个人的坚硬的高墙。
高墙有个名称,叫作体制(System)。
体制本应是保护我们的,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是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冷酷地、高效地、而且系统性地(Systematiclly)。
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
经常投以光线,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
这正是故事的职责,对此我深信不疑。
不断试图通过写生与死的故事、写爱的故事来让人哭泣、让人惧怕、让人欢笑,以此证明每个灵魂的无可替代性——这就是小说家的工作。
我们为此而日复一日地认真编造故事。
我的父亲去年夏天去世了,活了九十岁。
他是个退休教师,也是个兼职佛教僧侣。
在研究生院就读期间被征召入伍,参加了中国大陆的战斗。
我小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在饭前向佛坛献上长长的深深的祈祷。
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么祈祷,他回答为了在战场死去的人,为了在那里——无论友方敌方——失去性命的人。
每次看见父亲祈祷的身姿,我都觉得那里似乎漂浮着死亡的阴影。
父亲去世了,其记忆——还没等我搞清是怎样的记忆——也彻底消失了。
但是,那里漂浮的死亡气息仍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我从父亲身上继承的少数然而宝贵的事项之一。
我在这里想向诸位传达的只有一点:我们都是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的一个一个的人,都是面对体制这堵高墙的一个一个的蛋。
看上去我们毫无获胜的希望。
墙是那么高那么硬,那么冰冷。
假如我们有类似获胜希望那样的东西,那只能来自我们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灵魂的无可替代性并将其温煦聚拢在一起。
请这样想想看。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以拿在手中的活的灵魂,体制则没有。
不能让体制利用我们,不能让体制自行其是。
不是体制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我想对诸位说的仅此一点。
荣获耶路撒冷奖,我很感谢。
感谢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看我书的人。
我要向耶路撒冷的每一位读者致以谢意。
毕竟是因了你们的力量我才出现在这里的。
但愿我们能够共同拥有什么——非常有意义的什么。
我很高兴得以来此向诸位讲话。
———————————————————————————————今天《潜罪犯》总算出了完整的BD版,给我感触很深。
作为中国的鸡蛋,一直在体制大山下挣扎。
过去,有《三傻大闹宝莱坞》控诉教育制度、有《V字仇杀队》咆哮体制,而今天,吼出政府之悲哀的竟是来自香港的《潜罪犯》。
电视剧《潜行狙击》我没有看过,但肯定无非是警方与恶间的PK。
而《潜罪犯》的视点则放在恶之根源的挖掘上,即教授语:“他只能用犯法去拿回自己要的东西”。
假如人人有饭开,生活富足,谁会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去犯法?
——除了如教授般的无私System改革者。
有人说社会理想、世界大同,俨如拉风哥一般满脑子光明,那么结局里的种种大字报该用什么来解释?
拉风哥在整片都是充当着建制的打手,所维护的法纪也是人之法,不让别人走的也是“犯法”之路。
其中,没有犯罪。
他的一头热,在理无法理解,但可以作为邱礼涛的艺术标签。
他=虚伪的正义。
有人说这部电影没有结尾。
但实际上,这一段子留白才是暗涌。
廖启智饰演的角色,是为了权才与教授勾结的。
教授清楚明白,才因此找方法去牵制他。
他是唯一能HOLD住全场的人。
可悲的是,盲目的拉风将其干掉,自己也被建制、法所杀死。
而暗黑之源:腐败,仍在背后张牙舞爪。
真正的恶并没有死,而且还将立在警方的巅峰。
正如我们的现实生活,一个接一个的教授都在所谓的正义中灰飞烟灭,而恶却仍在滋生,恶还在把握着权力,恶还在披着人皮呼吁收空气税、拖着长刀捅死一个接一个的张妙。
但我们却都迎来不了一个勇敢的教授。
因为正义在国人脑子里一热,比什么都可怕。
——————————————————————————PS:看到有人说教授什么都没干,光是想着破坏。
但实际上,真的如此?
附文。
教授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开始,他一直在奠基,包括把拉风哥收入帐内,他的终极目标就是“进入建制、然后拆散建制”。
而首先就是要控制警方——让廖启智成为“警队一哥”。
教授真的光是想破坏?
不,在过去,他就已经与警方连成一线,让毒品不能再为祸香港。
他让制毒集团、警队、贩毒集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本,贩毒集团是由制毒集团制造并供应毒品的,但教授让警方给制度集团提供“收缴回来的毒品”,使得制毒集团(惠英红为首)不再制毒并让缅甸方不种鸦片仍能保障生计。
同时,还可以让警方通过“缉毒”来逮捕真正的罪恶——即贩毒集团。
这是教授利用铁三角间的“毒品流通”来遏制毒品在香港的发展。
是一种良性循环。
同时,他还利用这种循环,让廖启智不断升官,最终达到控制警队的目的。
接下来,才是“拆除建制”——而廖启智本身是有异心的,因此教授才用“廖启智与惠英红交换毒品的片子”来牵制住他,同时能控制警队。
可悲的是,这一切都被自以为正义的拉风哥给破坏了——俨如惠英红老爹的“无知”,破坏了整个循环。
教授希望拉风哥可以加入拆除建制的行动,让法律变得真正合理。
因为他知道,廖启智的正义是假的——只为获取利益,但拉风哥的正义却是杠杠的。
正如教授一开始所言: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他们都是正义的,只是一个人守法(甚至盲目),另一个人却是违法。
所以最后教授之死,让真正的恶登上了权力之巅峰,说明世界之黑暗仍在蔓延,映射了如今的社会,光明尚未到来。
补充一个朋友对教授的“循环”的解释:教授领导下,警察缉毒,没收充公的毒品再卖给毒贩,毒贩就不必再生产新毒品也能有饭吃。
警察在毒品下一次流通交易的时候再抓捕坏人,没收毒品。
循环往复。
整个流程除了坏人,大家都得了好处。
经济学在此都失效了,我们不面临权衡取舍,我们鱼与熊掌兼得。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什么是循环经济呢?
这就是循环经济。
请问教授,怎样算是公平的法律?
如果你认为公平的法律,别人觉得不公平,是不是他也有权起来推翻你?
最终你的理想就是塑造一个自己说公平才公平的法律体系?
那跟现在的法律体系有啥区别?
所以最后laughing在警察礼堂说的没错,教授你丫就是一神经病,范儿特别装逼,其实背后的理论一团浆糊。
其实这里头最可怜的还是教授自己,对自己的理念深信不疑,但是很明显卓景全只是利用他上位一哥(在警察礼堂问他愿不愿意为了理想献身,他犹豫了),真当了一哥铁定杀他灭口,而他洗脑成功的就是几个底层小警察,掀不起什么大浪。
一直期待电影,本以为是一部优秀的卧底剧,结果拍出来感觉太政治了,为了说明“高墙与鸡蛋”作者花了很多时间,但是一直到最后也没有说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唯一的亮点就是各位影帝表扬,相比而言Laughing sir的演技真的就差了很多了
我一直都觉得像卧底这样的戏是挺考验演员的演技的,因为演卧底其实就是在演戏中戏,戏外的他们可以有NG,但戏内的他们一旦NG,是会死的。
《变节》中的Laughing就好像《无间道》里刘德华和梁朝伟的结合体,不仅是警察中的古惑仔,还是古惑仔中的警察,就好像他自己在戏中说的那样“我就是个卧卧底”。
卧底的命运大多数都是悲惨的,特别是敬业的卧底,无论Laughing将警察这个角色演得再好,或将古惑仔这个角色演得再好,也不过是警察和黑社会手中的一枚棋子,至少在影片的前半段他确实是一枚可怜的棋子,生死永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这枚棋子,在趁对弈者一个不注意的时候自己决定了整个战局。
Laughing最后的选择就如同《无间道》里刘德华的选择一样,干掉黑社会老大,继续做警察。
弃暗投明吗?
良心发现吗?
想做个好人吗?
当然不是,他没得选,不,确切的说,不管是Laughing还是刘德华最后的决定,都是因为没得选,最爱的人死了,卧底身份暴露了,利与弊很明显,该选哪条路也很明显,不存在什么良心发现,也根本没有什么好人与坏人或者黑与白,哪个选择最有可能让我活下去,我就选哪个。
正如那句歌词——“我不死亦为活得好”。
这部戏的卧底也不单只有Laughing一个,整部戏都是卧底,从主角到配角再到群众演员,不管是被黑社会和警察指挥来指挥去的Laughing,还是那位出场不到半分钟就被打死仅有一句“我是Pc4278”台词的群众演员,作为观众,当我们看到他们在戏里生死旦夕的时候,一定会拍拍胸脯想“好在不是我”吧?
不过我觉得,整部戏最可怜的不是主角,也不是路人甲,而是配角Karen,她既不是卧底,也不为争利,她无辜被卷入这场战争的原因只有一个,她爱Laughing。
这么一个敢爱敢恨的傻女孩,为了爱放弃自己亲爱的哥哥,最后连命都没了。
真是没谁了。
整部戏我最喜欢的演员是黄秋生。
不管是在《变节》里演黑社会,还是在《无间道》里演警察,他的演技都是不温不火的,一副“你是不会猜到我在想什么的”的神态。
怪不得有人评价他是影坛中的异类。
最后,正如洗Sir说的“最后的选择,还是要靠自己”,以及韩…说的“路怎么走,是要自己选的”那样,选择从来就是你一个人做并且仅你一个人负责的事。
看完laughing gor之潜犯罪。
说真的,前一个小时我都没有彻底理清每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的定位。
甚至,有一大部分内心有过站在教授一边的时间。
当我看完后,我突然在想,大陆会批准这部电影上映么?
刚才看了下豆瓣上的评论,说这是一部不向内地审查制度低头的电影,也就证实了我之前的疑问。
的确,连天与地都被封杀的话,潜犯罪的影射应该也会看的出,那么敏感的总菊。
从高墙和鸡蛋说起。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这句话出自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是这么说的:“这一隐喻到底意味什么呢?
在某种情况下它是简单明了的。
轰炸机、坦克、火箭、白燐弹、机关枪是坚硬的高墙。
被其摧毁、烧毁、击穿的非武装平民是鸡蛋。
”我总站在鸡蛋一边,这句话,laughing哥说了,教授也说了,但是践行这一说法,两人的区别却很大了。
教授是谁?
教授代表的是要打破建制,重塑世界公平和公义的革命者。
对的,就是革命。
这个字眼太熟悉了。
曾经“革命”二字风靡一时,不用道明。
美国有独立革命,英国有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有法国大革命,俄国有十月革命,柬埔寨有红色高棉,中国有。。。
一系列革命。
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左右摇摆过,至少我有,我有认同教授的时候,他说的话很多在我看来是对的,甚至是那句“只是犯法,不是犯罪”。
以至于我在后来才想出,潜犯罪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是明目张胆的或者一目了然的犯罪,而是隐藏在深处的犯罪,或者说是为了“正义”的犯罪。
革命,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词。
还有那句革命,难免会有流血牺牲。
教授是一个革命者,但是他是一个即将变成既得利益者的革命者,他与黑警察卓景全的联合,不会真的让这个世界得到公义和公平,只是他们自己获得利益而已。
他并不是真正的和鸡蛋站在一起,而是自己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自己成为高墙,再将这一切对准鸡蛋。
他也并不是真的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只犯法,不犯罪。
杀死跛co,因为教授不满他和大财团搞到一起,那是资本主义,那是剥削人的,因为跛co违背了他的理念,这些理由为什么都这么熟悉?
是不是曾经也有人像跛co这样被杀死?
太多了!
但是跛co真的应该死吗?
不,他应该经过法庭的审判,定罪,坐牢。
革命,总是有个道貌岸然的理想:站在鸡蛋的一边。
大切,carmen都是这种理想的追随者,甚至为了这种所谓的理想杀人、牺牲。
而他们都只是鸡蛋。
我真的觉得这里面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一个角色,或者说那么一群人。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
我想起了一直看的一部日本动画片——银魂。
银魂的背景故事是,里面的主角银时是一个曾经参加过攘夷运动的革命志士,反对天人占领江户。
但是这部动画片是从银时放弃攘夷运动,吊儿郎当的生活开始的。
因为他说过,不想在看到有人死。
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与其美丽的死去,不如美丽的活着。
虽然这是一部喜欢搞笑恶搞的动画片,但是银时的理念一直贯穿始终。
为什么我说到这部动画片。
因为我在看的时候,我意识到,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香港,自由世界的主流观点是摒弃了“革命”观念。
生命至上,人权至上,法制至上,是为大家所推崇的,这也就是所说的普世价值观。
虽然不公平不公义并没有彻底的消除,但是更多的人是主张不流血的改革,而不是依靠肉体消灭,精神控制的革命。
也就是教授所说的革命。
想想,打着革命的旗号,我们看到了什么?
是公平和正义吗?
不是,是生命被践踏,人权被践踏,法制形同虚设,是滥用私刑,是腐败,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是人心的冷漠。
与教授自己所说的恰恰相反,教授没犯法,没有犯他自己制定的法,但是他犯罪了,打着革命的大旗在犯罪。
这在全世界都有,比如哥伦比亚的FARC。
(其实我想举另外一个例子)刑警2010里面有一句话,魔鬼之路,由善意铺成。
我不怀疑教授最一开始的理念是错的,至少公平与公义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理想。
就想曾经的那群革命志士,他们的理想也一定是善意的,推翻腐朽的制度,消灭剥削。
甚至不惜流血牺牲。
那些理想的追随者们,他们内心定是有一个美好的理想,所以愿意为了理想而献身?
可是,可是这就好吗?
大切是一条命,carmen是一条命,黎长官是一条命,跛co是一条命。
mad sir最后没有开枪打死stone,laughing最后没有开枪打死跛co。
不是他们没有恨,没有愤怒,他们两都是喜欢踩过界的警察,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紧紧守护着自己的底线。
laughing才是真正的和鸡蛋站在一起的人。
他始终捍卫着法律的尊严,从一开始他就看清了我们并没有看清的,坚持着我们曾经因蒙蔽而动摇的原则。
徐子珊演的姚可可可以说是这么一类人,就是曾经受蒙蔽,把教授当做内心最美好最舒服的理想。
后来醒悟过来,发现原来教授才是杀害了自己最爱的人破坏了自己最美好的梦想,伤害自己最深的人,当她知道真相,用枪射杀教授,这,能不能看作是革命理想的破灭呢?
有人在革命理想中冤枉的死去,有人在活着的时候就明白过来,撕破美好的假象。
这是多么的有现实意义啊!
姚可可的行为也不能定义为公义,因为她射杀教授是处于报复心。
这也直接导致laughing为了阻止她而中枪倒地。
这可以视为,在面对一种罪恶的高墙时,有那么一种观念就是以恶制恶以暴制暴。
这种的后果,就像中国五千年朝代更替一般,仍在一种恶的建制中循环,始终没有走出这个怪圈来,走向法制。
这种循环也将将真正的公义扼杀掉。
就如laughing的倒地。
Jodie也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心中理想世界的化身。
-这部电影,从剧情来说,还是一般。
但是,演员,laughing和吴镇宇,都是我超爱的。
配角惠英红和廖启智也是很喜欢的。
但怎么说,这部电影与之前的卧底题材的电影有些不同。
可以看出hk还是有一群导演编剧监制在不断地反思现实并融入影视作品中。
这一点,比内陆强太多了。
其实,TVB的有一些电影和电视剧是值得人思考的,传达的是香港的社会理念,比如法政1,2.刑警2010等等。
ps:偶认为虽然电影中充斥着反对建制,并且表达了那些触目惊心的现实问题。
但是作者仍旧是反对以教授的那种方式来反对建制的。
这世界没有变好的趋势,都是熵,只能趋于混乱。
只不过偶然又必然的出个技术革命,转移人的生活重点,搁置矛盾,然后原矛盾冷却,新矛盾生长。
谁都别对谁的价值观指手画脚,谁也别向谁传扬自认完善的道德,你根本对别人付不起责任。
同理自己价值观决定的事,好坏你都自己承着。
沉迷于对错的人是最无趣和懦弱的,不确定自己立场的才会反复检验,才会容易倾覆。
教徒才是最容易加入异教的人。
如果你对世事没什么看法,那就在不打扰别人价值观的情况下努力保持现状态。
如果你忧国忧民,做梦也能为改造世界的梦惊醒,劝你服用镇静剂,还是那句话,不要强加价值观给别人,你以为自己是谁,神么。
如果你有套自己的主见,请憋心里别说出来,然后使劲睡觉,努力赚钱,尽情享受自己认为的正确,争取活得比上两种人时间长,就是胜利。
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不适应自己的社会属性。
(看见了千万别信,我就是在宣扬自己的理念)
完全被教授的理念说服,就凭教授的革命精神,打十分。
我看的是香港版,后来知道,可笑的是大陆和谐版结局是laughing最后做了督查,真是做贼心虚对号入座。
又看了一次潜罪犯觉得实在很惋惜这种题材是我的最爱啊但导演却没有拍出极致思想宏大故事却草草了之人物吸引却又没有充分发挥魅力单纯地抛出一个观点却又没有其他可以与之抗衡结构凌乱情节不足实在很浪费啊但也算是近几年港产电影在思想上非常出彩的一部作品了!
这部电影的G点在于第一很喜欢反派第二很喜欢吴镇宇第三很喜欢外表斯文其实很腹黑的反派第四很喜欢知识渊博情智双高的反派第五尤其喜欢反派有自己无敌的世界观和完美的理论希望可以改变世界(以上同样适用于为何我会如此喜欢夜神月)“呢個世界唔應該系甘,亦都可以唔系咁噶。
”“唔滿意呢個體制,就應該行入去體制入邊,拆散距”“法律,都系利益既得者制定離保護自己嘎”“犯法,系因為一個人系合法途徑無辦法得到公平噶對待,距只能夠從非法噶途徑去得到自己想要噶野”“犯法,唔等於犯罪”“歷史上每一場革命,都從犯法開始”(请不要问我打台词为什么要转繁体,也许是繁体显得Bi格比较高一点哈哈哈哈哈)尤其是最后一句曾经无数次在内心想过,假如要推翻一个体制,应该从何入手假如要获得自由,改变现状,除去腐烂的旧制,应该从何入手似乎这句话是最后的答案。
但当然,革命的成或是败其实还是取决于谁更狠一些,而谁在体制内,谁又掌握着最暴力的武器清场什么的你们一定懂我在说什么(笑)潛罪犯的开头让我瞬间想起《公正-该如何是好》片头那段问题完全就是《公正》的风格而其实这段与主题似乎并无太大的关联,对吴镇宇所饰演的教授的理念也没有什么诠释总觉得编剧应该就是受这本书或者是这门公开课启发写的台词虽然两个都是2011年出品要借鉴的话似乎时间差有点紧我就只是顺带那么一提(笑)当处于不公的处境当中面临的选择只有屈服与反抗倘若屈服便是永远地等待被救反抗则是选择尝试自救而等候他人拯救永不比相信自己可靠酝酿时机自救显得明智得多这就是我的看法。
在我的价值观当中自由及公平应为社会的基本追求付出多少力,就该有多少回报有多少才能,就该有多大成就富二代不是不公,他所得的不过是财,而财产是有因有果的但官二代便是不公,凭什么在权者则有权挥霍他人的劳动可以以权谋利,以个人身上之公权剥夺他人权利?
官权与所得之间,不该是这种关系。
说回电影之所以感觉导演没有拍到极致一是因为全片没一人能够撑得起与吴镇宇对戏的节奏谢天华只是负责正义,但不负责有自己的世界观去解释为何要对抗教授的理论,妈蛋你以为“我系警察”就玩晒啊?
文咏珊只负责无脑及索,不负责剧情合理性。。。
至于徐子珊。。。
由于最近看my盛lady对她黑转粉。。
我就不黑她的齐刘海香肠嘴了就只有惠英红短暂的出镜气场强烈感觉对上了二是明明在这些人设和背景下可以有更多的心理战教授可以智商再高一点布的局再复杂一点啊就这么轻易地让谢天华玩儿去了?!就凭他是主角以及正面人物啊?!这个题材明明可以更精彩拍得不止84分钟啊很想知道假如换个导演编剧这部片子是否会更加丰满入骨一点编剧你辛辛苦苦塑造一个这么高大上的角色就不能让他bi格再高一些吗?
其实想想之所以一直以来都这么喜爱这类型角色也许正是因为自己做不到我喜欢并认同他的观点但现实中其实只是压抑和适应,从来没有办法离开安全的道路做反抗的事因为明知渺小极易被消磨所以不敢举臂以螳螂之力去挡整个社会之车一面唾弃整个环境的麻木,一面不断修改自身以搏旁人认同“灵魂囚身体里盼自由”似乎一直在等某天是否有人力量大到可以站出来,然后我需要做的就只是站在他身旁说“是的我赞同”说到底不也是等待被救(笑)唯一希望的是在那个人出现之前我能做到的有更多然后就是始终觉得电影是电影电视剧是电视剧一个好的电视剧演员不代表能够演好电影TVB不如你别乱搞了?
这几年的电视剧都烂成一坨坨把电视剧艺人什么的塞去演电影有时真的撑不起啊但是却又觉得一个好的电影演员做好一部电视剧也是没有问题的能够在120分钟里完美地塑造一个角色也就不难在几十集的电视里表现自己了最后要说的是这只是我第四或五次尝试写影评请各位轻喷但我想坚持下去试试戒掉每次看完什么东西之后感觉非常刺激肾上腺,但大脑里却是一坨一坨的,表达能力缺失以及戒掉任何事情都是半桶水
“拯救世界”“改变世界”“资本主义”“劳动人民”种种涂满红色的理想主义言语,惠英红和吴镇宇内敛外放得表现着各种阶级斗争,再加上最后背景的那段《I have a dream》和香港近年种种消极消息,好的,《laughing gor》的剧本理念从以“黑白”一个大跨步越到了“理想”层面,虽说也不很突兀,但是基调肯定是衔接得别扭的了。
卓景全下场不明,但按一般剧情约莫是被laughing用枪托砸坏脑了,但其功利主义似乎也违背了教授的“理想”理念;大切和卡门都是为了报恩而死,硬拉到“理想”理念也显得过分牵强;laughing死于他的孤胆英雄惯性(要说他没死的请自便),虽然他一再强调“世界是要改变,但不是用你的方式”,但从始至终并不能看出他自己怎么有力的理念体系,即使他最后出来说的那段升华主题,点明中心的独白;当真践行通篇“理想”主义的恐怕的只有吴镇宇和惠英红。
此二人演技是不用质疑的了。
但是吴镇宇的形象就像把《双雄》里的黎明和吴镇宇的塑像用水浇浇,然后直接捏就的。
而且他和徐子珊的感情线很飘浮,叫人感觉徐子珊和黄宗泽存在的意义就是安排着给吴镇宇了结的一枪。
另外说一句,他通篇说的那句“世界可以不这样”什么的确实很有味道,估计编剧颇为得意。
但这些话其实点一下就好,说多了就给了人一个蝙蝠侠蹲大厦上思考城市命运的形象了。
至于惠英红,很饱满的演绎,情绪撑得很有张力。
所以并不是她的问题,而是剧本的问题。
估计想刻画了一个类似昂山素季的形象,但却说着很糙的红色言论,感觉台词同个意思,但再压低一点、平民生活一点就更好了。
还有,你不觉得她无缘无故跑出来唱一忽儿红调,然后有莫名其妙地消失,有点怪?
......片子两次提到的“鸡蛋与高墙”的关系语出接受了耶路撒冷文学奖的村上春树,laughing和教授的观点都是选择“站在鸡蛋这边”,这是切格瓦拉式理想主义者的标签之一。
但说实在的,laughing的气场和惯性决定了他的冲决激烈形象,但这种激烈不同惠英红的激烈,他只是在维持一贯的抗争,而非追逐或坚持什么理想。
而主角吴镇宇——因为他的气场、演技以及对剧情和主题的维系程度无疑是最高的——则是真正攥住《潜罪犯》理想主题那根线的唯一一个。
当然,这根线的一头确实被他紧紧攥着,但他坚信记住“理想”的那一头,其实只是空空荡荡。
这是悲剧结局的悲剧寓意,但或许我们听到了最后金博士的声音,有了些许乐观向上的指望。
那么我们也可以看看那根线,即便抬头什么都望不见,但我们不要再惦记上面是否系着某一个打满理想空气的气球了,只看看那根线聊以安慰——起码它的态度是向上的。
现在看到喜欢的电影豆瓣评分很低,都会想起这句话“(观众)他对艺术品的解读是自由而犀利的,而这正是艺术品令人雀跃的特质。
”说得很对,一部作品,得到各种不同的解读和评价,才合情合理嘛。
Laughing Sir最早出现在《学警狙击》中,谢天华饰演的卧底警官梁笑棠作为该剧配角,却出人意料的成为了该剧最受观众喜爱的角色,TVB也抓住了这个角色叫好的时机,开拍电影《Laughing Gor之变节》,之后又专门开剧《潜行狙击》,去年年底上映的《潜罪犯》算是终于为Laughing系列画上了句号。
我开始相信,不止人与人、人与书的相遇讲究时机。
人与电影的相遇也是啊,时候未到,怎么都遇不到。
2009年我大三,还是吴卓羲的NC粉,当年就看了《学警狙击》,那个时候,只顾着花痴吴的戏,对Laughing这个卧底警员的角色根本没太在意。
直到今年一口气看完《潜行狙击》,才开始中意 Laughing Sir,除了欣喜无线创造了这么棒的角色之外,对谢天华的演技也是赞叹地不知道用什么言语表达,适合这亦正亦邪角色的,无线的小生里还真挑不出更多。
表面嚣张跋扈,但内里心思细密的Laughing,虽然是卧底,但是经常会有一些踩过界的做法。
看完这部剧,一直没办法跳出戏外,赶紧补了两部关于Laughing的电影,还看了谢天华那期《志云饭局》。
第一遍看这部电影,只顾着沉浸在结局Laughing死掉的悲伤里,震惊于导演通过影片传递的思考,却误会了Laughing,还觉得电影里他是在死守法纪。
又看了一遍之后,总算比初看想明白了更多事儿。
这里的Laughing还是我崇拜的那个超级卧底,他不是死守法纪啊,他只是坚持自己相信的真理,用自己的方式在为改变世界做一点事。
吴震宇饰演的教授是一个妄图走进不满意的建制然后拆散它,改变世界,争取公平、正义的人。
他的很多想法都很有启发,不一定就相信他说的,但是听了确实和Laughing有一样的感觉:好感动。
比如那个犯法而不是犯罪的故事,当事人是在帮人,何错之有。
“不满意这个建制,就走进建制然后拆散它。
”“在这个世界,你顺从权利就是正常,不配和主流社会的要求就有病。
”“大部分的法律都是利益即得者订出来保障他们自己的。
”“历史上每一场革命,都是从犯法开始。
”电影看起来是在讲一个维护法纪的警察和一个疯狂的革命指挥家的战斗,其实更像是两种追求理想世界的力量在面对铜墙铁壁般的制度,做出的不同反应。
无论是Laughing还是教授都说过同样的话“铜墙铁壁同鸡蛋,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
”“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也都可以不是这样。
”他们很像,目标也都是为了追求公正、公平。
不去比较他们在行动上,谁的做法更对,更有力量。
毕竟结局似乎也在告诉我们,鸡蛋果然都碎了。
而正确不正确是由人定的,同样毫无讨论的必要。
电影提出了问题,给出了两种改变的做法,但是导演应该不是让我们二择其一,而是更想传递对问题的思考吧: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类问题、各种不公平,这么不完美,如何改变它?
电影结局时,提到“追求理想世界,未必需要流血。
”提到在牺牲了的Jodie(潜行狙击时Madan Jo执行任务牺牲)身上找到器官捐赠卡。
影片在尝试给出我们改变这个世界的第三种方法。
但是不论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影片都是选择了“站在鸡蛋这边”,也许想要告诉我们的只是:不迷信体制,信自己相信的真理,拥有独立的、活的灵魂,选择做什么样的鸡蛋不重要。
=============================================看这部电影还想起了今年看的一部TVB的剧《天与地》,想起了林夕填词的《六月飞霜》,林若宁填词的《天与地》片尾曲《年少无知》。
“我们每个人都被环境训练得像倒模出来似的,喜欢吃同一样东西,喜欢同一样电视节目,支持同一种政治立场,信奉同一种生老病死的生活方式。
The city is dying,you know?”“当所有人都说,我们的城市被边缘化之后,我们会觉得沮丧、失望、悲哀,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去想所谓的边缘化,是因为我们依附在一个主流的价值观里面,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一套关于生存意义的解释方法。
”“每一个追求和支持独立音乐的人,他们都代表着每一种独立和自主的做人方式。
这些并不是不和谐的表现,和谐不是一百个人说同一番话,和谐是一百个人有一百句不同的一番话之余,而又互相尊重。
”——天与地六月飞霜 个个笑得哀伤 谁又会鉴定谁正常 不知替哪个著想 欲求未满 剩下砒霜 当菜汁分享 犹如吞仙丹上月亮 谁有胆设想这世间下场 当 习惯附和大家讲的真理都得到奖赏 未惯十字路口挑选方向 离队要胆量 拒绝跳墙 ——《六月飞霜》年少多好 顽劣多好 不甘安於封建制度里 迷信上街真理会达到 旗帜高举 群众声讨 不惜牺牲一切去上诉 权贵的想法太俗套 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 只可惜生命是必须妥协 如果 命运能选择 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潇洒 如果 活着能坦白 旧日所相信价值不必接受时代的糟蹋 ——《年少无知》这些影视作品,这些歌词,没有想要倡导什么,只是在引发思考,人生,怎么选择好?
选择拥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还是继续依附主流价值观?
So long and boring barely showed me the dog…
#TIFF DAY 4 就是看美女和狗狗,没了。可能太累了睡着好几次。6分
3.5,小品,狗狗蛮好的,但大丹犬没太多互动反馈,温和淡然吧,而女主内心丰富,独白和幻想对话还是弱了点,纽约还是伍迪艾伦最厉害啊
對於我來説,非常難拒絕一部有着狗狗的電影,跟何況還是個大型犬。讀過原著,很喜歡,電影的改編不是那麽容易,因爲並沒有很强烈的故事推進,無非是情感的流露和安排。但是還是喜歡,因爲狗狗。
感觉电影改编后坚持了以“Iris”和“Apollo”的互动,乃至她这期间面对自己生活大小问题的各种,跟随看下来感觉会很规整也能从中体会她的所有。但也觉得它的情绪太过汹涌,节奏实在缓慢,只让人感觉它在堆加着各种丧气;徒留Naomi在各种施展自己的情绪诠释本领,其余都是走马观花——甚至不敢相信立项时吸引我追踪的我敏,真的就只有那么一点。
就让L线,警笛,上东区,威廉斯堡,布鲁克林大桥,华盛顿广场公园……在我的生命里更浓一点吧!
节奏太慢,看不进去,为啥真么多熟脸演这个电影,及格分
结尾看到狗子一动不动的躺在海滩上,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然后下一秒他抬起了头…bad bad dog😂
Too plain, 确实是白人狗片,cat person看完沒有任何感覺,當一集modern love看吧…
202508:如果不是那条大丹狗和半夜饿的吃瓜子,否则绝对看不下去,就这样都没看完,boring~
这个体量的故事适合拍一集摩登情爱,拍成两个小时的电影真的有点不太礼貌了……喜欢Naomi阿姨的每一套穿搭。3.5星。
你以为主角是🐶,或者友谊,结果这俩都不是很重要😂
貌似他演啥 皆无抵抗力,嘻嘻嘻 那张脸就是戏,唯有狗狗,能媲美这戏精
非常好看,非常不错,推荐大家多多支持
没看出来友情深厚,只感觉老头挺风流~
不错的
狗是人类的朋友。也是连接人类的桥梁。
还行
影片通过艾瑞斯与亡友留下的狗狗阿波罗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主人公在失去挚友后如何面对过去、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
太平庸了……平庸的主旨,平庸的视听语言。竟然最后主持人会说这是电影节观众喜欢的电影。不是你给自己扣一个文艺的脑子,你就真的文艺了